文学院简介
文学院前身为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管理干部学院和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中文系。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秘书学3个本科专业及语文教育专科专业。200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晋升本科专业,2006年增设新闻学本科专业,2012年增设秘书学(文秘教育)本科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23年文学院作为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通过验收。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获批自治区级本科品牌专业,2021年获批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2024年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2024年学科语文获批学科重点建设领域。2022年文学院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称号,2024年获批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称号。
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民族地区语言文化教育和新闻传播事业为导向,发挥汉语言文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加强专业融合与校媒合作,促进各专业精准对接就业市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就业。
师资与在校生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8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33人。在校生930人,其中本科生868人。
办学条件
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系、新闻学系、秘书学系、实训实践中心、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等。现有演播厅、小剧场、采编室、综合实训室和三笔字训练教室、微格教室、智慧教室等实训场地,多媒体教室14间,资料室1间,档案室2间。学院现有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文学研究中心1个校级科研平台。
校园精品文化项目
“原上鹰”话剧团作为22年的经典社团,近年佳作不断。《红色交通线》《我在天堂等你》《北疆红烛》等数部话剧反响良好。《红色交通线》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全国高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原创精品档案”,2023年微话剧《雪域情》入选自治区大中小学优秀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播,2024年获批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2024年《秘密》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戏剧类三等奖,同年原创话剧《北疆红烛》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文化校园原创文化精品进校园项目。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立足呼伦贝尔,面向内蒙古地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理想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尚师德和健全人格、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语文教学能力、较强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一定的反思精神和创新意识、一定的终身学习和合作发展能力,能够扎根基层、服务边疆,胜任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语文教育人才。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质,成为所在单位骨干教师。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能说、会写、善教”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建构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融、校地共建的“二共相长”协同育人体系。加强第二课堂内涵建设,充分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育人优势,坚持资源共享、能力共培、品格共塑、共生发展,走出一条边疆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写作、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
秘书学专业(本科)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按照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具有扎实的秘书学和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熟练的文书写作、辅助管理、组织协调、信息处理等能力,能胜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秘书、综合管理、宣传和其他相关工作,立足呼伦贝尔面向内蒙古,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秘书学概论、现代秘书写作、档案管理学、秘书礼仪、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原理、领导科学、秘书心理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文案策划与写作等。
新闻学专业(本科)
本专业着力培养掌握系统的新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我国新闻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文学基础与科学知识,拥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适应现代传媒产业发展需要,能够在各级各类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能为地方新闻领域发展和文化发展服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伦理与法规、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策划、新闻摄影、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摄像、非线性编辑、图片编辑、多媒体作品创作、主持人素质训练等。


